理化性質
白色、無嗅、無味的針狀晶體。分子式C2-H4-F-N-O。分子量77.06。熔點107~108℃。易溶于水; 溶于丙酮; 微溶于氯仿。易吸收空氣中水份而潮解。加熱升華。在水中不穩(wěn)定,逐漸水解,在堿性溶液中水解更快; 水解產(chǎn)物為氟乙酸。
消防措施
用干粉、泡沫和砂土滅火。消防人員須穿戴防毒面具與防護服。
儲運須知
包裝標志:毒害品。包裝方法:(I)類、(II)類:玻璃瓶外木箱內襯不燃材料或編織袋內襯塑料袋。儲運條件:不能與糧食、食品、種子、飼料及各種日用品混裝、混運。輕裝輕卸,防止包裝破損。防潮、防高溫曝曬、防雨淋。儲存于陰涼、通風的庫房。專人保管。
泄漏處理
掃起裝入包裝袋內備用。死鼠應燒掉或深埋。勿使其他動物取食。
接觸機會
本品用于農田、森林、果園防治蚜蟲,螨類和介亮蟲。現(xiàn)用作滅鼠藥。生產(chǎn)和使用過程中可能接觸本品。
侵入途徑
主要經(jīng)消化道吸收。急性中毒多見于誤服或誤食被毒死的禽蓄肉等。經(jīng)呼吸道和皮膚吸收中毒較少見。 毒理學簡介
人經(jīng)口LDLo: 2 mg/kg。 大鼠經(jīng)口LD50: 5750 ug/kg; 經(jīng)皮LD50: 80 mg/kg。小鼠經(jīng)口LD50: 25 mg/kg; 吸入LC50: 550 mg/m3; 經(jīng)皮LD50: 34 mg/kg。 氟乙酰胺屬高毒類,可引起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消化系統(tǒng)和肝臟損害,且可在體內蓄積。 作用機理:進入人體后,脫胺形成氟乙酸。干擾三羧酸循環(huán)。氟乙酸與三磷酸腺苷和輔酶A作用,形成氟代乙酰輔酶A,再與草酰乙酸縮合,生成氟檸檬酸。后者有抑制烏頭酸酶的作用。使氟檸檬酸不能代謝為烏頭酸,從而阻斷三羧酸循環(huán)中檸檬酸的氧化,造成檸檬酸積聚,丙酮酸代謝受阻,妨礙了正常的氧化磷酸化作用。主要損害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對心臟也有明顯的損害作用??蓪е赂黝愋穆墒С?嚴重時可發(fā)生心室顫動。
病理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等主要臟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,腫脹,壞死等組織變化。以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較明顯。
臨床表現(xiàn)
急性中毒的潛伏期與中毒原因,侵入途徑和攝入量亦有關,一般為10~15小時,嚴重者可在0.5~1小時內發(fā)病。 輕度中毒:頭痛、頭暈、視物模糊、黃視、乏力、倦怠,四肢發(fā)麻,面部和肢體小抽動。口渴、惡心、嘔吐、上腹部燒灼感、腹痛。竇性心動過速,體溫下降。 中度中毒:除上述癥狀外,出現(xiàn)煩躁不安,肌肉顫動,肢體間歇性抽搐。呼吸道分泌物增多,有時溢出白色泡沫樣分泌物,呼吸困難。輕度心肌損害和血壓降低。 重度中毒:除上述癥狀外,尚可出現(xiàn)昏迷、譫妄、陣發(fā)性、強直性痙攣。嚴重心肌損害,心律紊亂; 心室顫動、心力衰竭。大小便失常,呼吸衰竭。
中毒表現(xiàn)以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為主者稱為中樞型,在國內多見,主要表現(xiàn)為腦水腫、抽搐,是病情惡化的重要象征,也是中毒死亡的重要原因。 中毒表現(xiàn)以心血管系統(tǒng)為主稱為心臟型,國外報道較多,國內較少見。
處理
立即清除毒物:口服者可用大量清水洗胃。洗胃后可給予氫氧化鋁凝膠或生雞蛋清保護消化道粘膜。必要時導瀉。皮膚污染者用清水徹底沖洗。 特效療法:乙酰胺(解氟靈)為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劑。解毒機制可能是乙酰胺在體內水解成乙酸,與氟乙酸競爭活性基團,干擾氟檸檬酸的形成。成人每次2.5~5.0g,每日2~4次,肌注,或每日0.1~0.3g/kg,分2~4次,肌注,可與普魯卡因混合使用,以減輕局部疼痛。如無乙酰胺,可用無水乙醇5ml加10%葡萄糖100ml靜脈滴注,每天2~4次。白酒也有一定的作用。 對癥治療:重點是控制抽搐,防治腦水腫,保護心臟和解除呼吸抑制。預防繼發(fā)感染。
標準
危規(guī):GB6.1 類61135,61902,61903。原鐵規(guī):有機劇毒品,82007。UN NO.2588、2902、2903、3021。IMDC CODE 3097-1、6145、6146、6146-1頁,6.1 類。 |